初到西安石油学院的记忆
高荣芳
早晨上班,迎着东方初升的太阳,穿行在整洁美丽、绿树成荫的校园中,看着一群朝气蓬勃快步走向教学楼的学子,心中不禁感慨,似乎转眼之间,我在西安石油大学工作已经近25年了。从像他们一样年轻,到现在的中年,我经历了学校历史上从石油学院到石油大学的快速发展时期,我随学校的发展一点点在成长。初到学校时的许多回忆至今难以忘怀。
记得1986年7月,刚从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来到西安石油学院报到。年轻懵懂的我一头误闯进了当时的西安石油学院院长邢汝霖的办公室,邢院长不以为怪,放下手头的工作,与我亲切交谈起来。邢院长介绍了学院和计算机系的情况,并给予我殷切的期望和鼓励。至今都清楚记得,邢院长告诉我,我是石油学院计算机系第15名教师。随后,邢院长又亲自把我带到计算机系办公室,介绍给系办的老师。初到学校,我就感受到院领导、系领导和同事们的亲切关怀,使第一次走向工作岗位、心怀忐忑的我对学院未来充满了希望和自信,很快适应学院环境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我到计算机系上班时,计算机系刚刚成立一周年。1985、1986两年共招了3个专科班,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且仅有一个本科班,我有幸成为计算机系第一个本科班的班主任。当时我们这些年轻的班主任、辅导员比学生大不了几岁,一些班主任第一次到学生宿舍,被学生误以为是自己的同学。班主任经常跟随学生出早操,提着录音机去教室放英语带学生早读,晚上还要检查学生晚自习情况,每周要进学生宿舍,与学生聊天谈心,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由于年龄相近,在课外活动时间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经常和学生在一起打篮球、排球,老师和学生很容易打成一片,关系非常融洽。
每到元旦前夕,学生都会请班主任、任课老师一起包饺子过新年。这一晚学生宿舍楼好不热闹。宿舍里,学生们七手八脚地包饺子;走廊上,借来的炉子周围学生们热火朝天地煮饺子。一盘盘饱含着希望的晶莹剔透的饺子摆放在桌子上时,师生们一起围坐在桌边,热气腾腾的饺子,笑意盈盈的笑脸,相互祝福的话语,温暖了人心,也慰藉了学生的思乡之情。
当时校园的条件并不太好,一直都在搞基建,学校的道路也没有完全建好。一到雨天,校园里一片泥泞,几乎每个人的鞋上、裤脚上都沾着泥水。新栽的法国梧桐树没有枝叶,像木头杆一样竖立在路旁,走在校园里,夏日的骄阳晒得人无处躲没处藏。
虽然当时全院学生人数不足一千,但是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很多教师在周末都会把贫困的,或功课差的,或家远的学生叫到家里,为他们辅导功课,改善伙食。记得外语系有一位青年教师,知道有些学生来不及吃早餐,经常早上第一节课早早赶到教室,把一包煮熟的鸡蛋放在讲台上,请没有吃早饭的学生每人吃一个鸡蛋。也有许多教师自愿为贫困学生出生活费,交学费。
上世纪80年代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学生生活比较简单,但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那时全院只有一栋教学楼,即现在的第一教学楼,也是当时西安市为数不多的高层建筑。每到傍晚七点以后,就有大批学生背着书包到第一教学楼自修。每间教室几乎座无虚席,学生们或认真读书,或埋头写作业,即使互相谈论问题也是轻声细语。教室里也时常可以看到我们这些青年班主任的身影。
我们这些刚分来的青年教师,第一年都要进实验室参加实验室建设和机房日常值班等工作。在上讲台之前,我们都要为老教师做助教。那时候大学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比不上现在的学生,学院为青年教师开办了业余英语培训班,利用晚上时间为青年教师补习英语。学院还送青年教师到石油部在广州、北京开办的外语培训基地和西安外国语学院脱产学习英语,提高青年教师的英语水平。青年教师还可以自愿报名并由学院派到其他高校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学院多次组织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去延安。在凤凰山、枣园、王家坪留下了我们西安石油学院青年教师的身影,同时我们也把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革命传统带回了校园。为了使青年教师“知石油爱石油”,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下油田的制度。半年的油田生活,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了解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石油人艰苦奋斗的创业传统,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也使我们这些不懂石油的年轻人学到了石油生产知识,身上多了石油味和石油精神。
正是凭着石油人的这种干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的学校才获得了今天的发展。现在的西安石油大学已经成为拥有3个校区,2千多亩校园,跨8个学科门类,有55个本科专业,20000名学生,1600名多教职员工,以石油石化为特色的多学科性高校。当年只有一个本科专业的计算机系,发展成现在拥有3系1部5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计算机学院。
今日的校园,满目青翠。高大的法国梧桐,挺拔的雪松,秀丽的银杏,婀娜的柳枝,十年树木已成。但是,作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高校,百年树人依然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努力吧,祝福西安石油大学明天更加美好。